

地址
:青岛市城阳区308国道397号
电话
:0532-87721717
传真
:0532-87721717
邮箱
:zrdgroup@czhhsp.com
网址
:www.czhhsp.com
![]() |
![]() |
![]() |
![]() |
![]() |
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好坏 、是否能够安度晚年 ,不仅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 ,而且与国家的稳定紧密相连 。国家实行怎样的养老模式才能适应其老龄化的发展是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 。就当前国内外养老模式来看 ,可以分为家庭养老 、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 。发展阶段不同 ,我国与国外养老模式也有很大不同 ,进一步研究国内外养老模式 ,对适合我国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进行分析 ,对我国养老模式的方向有重要意义 ,对国家制定养老政策有参考借鉴价值 。
一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是每个国家 、地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是人类所无法抗拒的 。老年人数量的增加 、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都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 。最为明显的就是家庭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 ,只有每一个小家都过得幸福 ,那么尊龙凯时·(中国区)人生就是搏!的大家庭——整个社会才会和谐 ,国家才会安定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4-2-1”模式逐渐出现 。宋健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对家庭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将这种“4-2-1”结构归结为一种家庭结构 ,重点强调代际关系 。同时他还指出 ,出现这种格局的可能是有的 ,但是必须满足三代共存、一对独生子女之间的婚配和连续两代独生子女三个条件 。但是 ,2000年是我国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期 ,老龄化趋势并不明显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重达7% ,今天的这个数字已变为8.9% 。如今 ,很多家庭都已出现“4-2-1”家庭结构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4-2-1”家庭结构加速形成 :一个家庭4个老年人 ,一对夫妻 ,一个孩子 。一对夫妻上有老 ,下有小 ,既要照顾双方4位老人 ,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 ,双方老人还将逐渐变老 ,到了高龄的时期 ,老年人更需要人照顾 ,那么2个人照顾4位老人如何安排 ?如果再过10年或20年 ,这对夫妇也变老 ,他们的孩子也有了孩子 ,四世同堂本是人生在世的一大乐事 ,但他们的孩子要照顾8位老人和1个孩子 ,这样的任务如此艰巨 。家庭结构的变化 ,使得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 ,他们不能放下工作一门心思的照顾老人和孩子 ,所以养老产业就应运而生 ,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等模式随之出现 。然而 ,什么样的模式适合我国国情 、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等问题接踵而来 。学者们尽管对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 ,但对待同一模式或相同问题的意见仍有不同 。因此 ,对养老模式做进一步探讨十分必要 。
二 、养老模式研究现状
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 ,即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社区养老 。其中 ,社会养老是以机构养老为核心的模式 。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养老模式 。该模式以家庭为载体 ,自然实现保障功能 ,并完成保障的过程 ,这就是费孝通于1983年提出的家庭养老的“反馈模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认为 ,家庭养老是我国未来20~30年的主要养老模式 。因为目前的中国尚不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不可能积聚大量的资金用于老年服务业 ,老龄化到来的时刻与经济发展的时期不相适应 ,所以还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养儿防老 。国内的一些学者也坚持认为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而言 ,家庭养老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由此看出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前些年相比略显突出 ,但决定养老模式的关键并不仅仅要考虑经济因素 ,也要考虑人们敬老爱老的传统观念 。我国是农业大国 ,大部分农村地区仍是家庭养老的模式 ,我国城镇也有34.9%的老人采用家庭养老的模式 。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经济发达 ,但家庭养老仍是主要养老模式 。
(二)社会养老
这里所说的社会养老指的是机构养老 。姜向群认为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模式 ,该模式与家庭养老不同 ,是通过社会途径 、以社会制度保证的养老方式 。它主要包括老年社会保障 、老年社会福利 、老年社会服务 、机构养老等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 ,机构养老也较为成熟 。调查研究表明 ,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特点 :美国提倡个人独立 ,所以其养老机构给人以享受自由的感觉 ;澳大利亚早在20世纪60年代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比重就已超过8% ,其养老机构并不一味追求现代化 ,更加注重家的感觉 ;作为亚洲最早加入老龄化社会行列的日本 ,继承传统的家庭养老的特征 ,注重人文关怀 ;法国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 ,其特殊性决定自身养老机构的特性 ,那就是多元化 。法国的养老机构模式较为丰富 ,主要由收容所 、老年公寓 、护理院和中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组成 。此外 ,法国还建有名为圣雷米的老年人村 ,里面的老年人平均年龄为84岁 ,里面的生活 、医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机构养老虽然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 ,但在我国发展明显存在问题 。韦克难将问题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 ,床位不足 、设施不完善 ;第二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约束 ,老年人对养老院的服务等存有顾虑 ;第三 ,有些养老院的收费偏高 ,不适合所有普通工薪阶层 。如果能将这些问题解决 ,机构养老无论对于老人还是对于子女而言 ,都不是一件坏事 。因为机构养老有其自身优势 ,老年人不但能获得专业的照顾 、使子女从对老年人的照料中解脱出来 ,而且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徐英姿在2008年就对城市机构养老进行深入研究 ,发现这一事实 ,并呼吁社会各界和老年人要用发展的 、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机构养老 ,不要拒绝和抵制进养老院 ,因为机构养老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任何人都无法掌控的 。虽说现在的很多老年人及其子女都还没有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家庭养老的模式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并将持续很长时间 ,但最终将会被社会养老所替代 。
(三)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社区机构养老为辅 ,以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照料方面等服务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最早出现在英国 ,之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并将此模式定义为由家人 、志愿者和专门护理人员共同承担的一项任务 。社区是未来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 ,社区服务是否完善也将成为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的关键因素 。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观念 、政府有限的财力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机构养老的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社区养老必然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中心这一推断 。在1993年《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中指出 ,85%以上街道要兴办社区服务中心 、老年公寓、残疾人收容所 、托幼所 ;到20世纪末 ,基本建成服务质量高 、管理水平高的社区服务网络 。2001年 ,民政部制定并下发“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 。社区养老早在1996年8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就有所提及 。该法对社区养老作了论述 ,并强调“发展社区服务 ,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 、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等要求 。在此基础上 ,陈永生分析了社区养老的可行性 ,并提出社区养老模式的初步构建框架 。社区养老模式的原则归为“以人为本 、依托社区 、互助而助” ,并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出发 ,将社区照顾模式分为社区居家照顾和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两个子系统 ,其核心就是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服务 。秦桂娟认为 ,社区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人口老龄化对策 。虽然社区居家养老符合我国国情 ,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切实做到实处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法律法规不健全 、资金缺乏 、服务机构设施不完善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 ,就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拓宽资金渠道 、完善服务设施特别是医疗保障设施 ,同时要成立专业的人员和志愿者队伍 ,为社区家庭养老的专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
(四)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
我国三种养老模式各有千秋 ,然而家庭养老功能淡化 ,机构养老处于变革阶段是政府及相关机构面临的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已被很多学者提及 ,并公认是具有综合优势的养老模式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据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中 ,家庭服务需求很大 ,但满足率仅有15.9%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固然好 ,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应该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专业化程度 ,尽快实现标准化管理 。1998年 ,穆光宗提出了“3+2”养老模式 ,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养老模式 ,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其主要是以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基本方式的养老模式 ,最终目标是要积极发展我国养老事业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和自身养老各有利弊 ,但传统养老方式的改革是必然趋势 。城市与农村的情况不同 ,所以在城市要实施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 ,而在农村则以自身养老为主 。从我国国情出发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是最适合我国养老的新型模式 ,因为社区养老既可以减轻家庭照料的负担 ,也可以使老年人与社会网络时刻相连 ,家庭养老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到家人的关怀 ,所以二者如能结合那将是完美之作 。社区居家养老 ,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新型模式 ,使得老年人既可以居住在自己的家中 ,又可以依靠社区的养老服务机构获取相应的医疗 、家政 、餐饮 、精神慰藉等服务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被很多学者形象地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 。此外 ,“社区+机构+家庭”新型养老模式经过张俊良 、曾祥旭的研究分析正式提出 ,它是一种集家庭 、机构和社区三种优势于一身 、同时避免三种模式缺点的新型养老模式 。该模式提倡机构养老但又不摒弃家庭养老,所以该模式的宗旨是将养老机构建在每个社区当中 ,机构取代社区养老的作用,由机构直接面对老年人并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 、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无论是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 、社区养老 ,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 ,都与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联系在一起 。
三 、农村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城市才有的问题 ,也是农村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 ,都出现过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这种现象被学者们称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 ,日本 、俄罗斯等国家都出现过此种情况 。日本1980年起就较早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象 。对我国来说 ,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大国 ,人口老龄化在城镇和农村同时出现 ,势头又十分凶猛 。然而 ,城镇和农村在生活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城市中有较好的设施 、服务等可以提供给老年人 ,但农村这些条件颇为简陋 ,再加上近年来我国打工在外的年轻人数量逐步猛增 ,农村留守老年人和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 ,加大了养老的难度 。城镇与农村的差异性就决定着其养老模式的不同 。从经济保障的角度来看 ,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 ,农村则以家庭养老为中心 ;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来看 ,城镇和农村的养老模式都以家庭为中心 。但是 ,我国处于养老模式的转型期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模式同时存在 ,由于家庭养老具有不可逆转性 ,所以政府在推行社会养老的时候要时刻注意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农村人口占据很大比重 ;农村人口的基数大 ,老年人所占比重也就自然增加 。据调查 ,中国老年人口中约75%居住在农村 ,受道义责任的约束 ,家庭养老成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主要方式 。面对如今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的趋势 ,应当理性选择家庭养老 、土地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 。因为家庭赡养功能逐渐下降 ,加上就目前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情况而言可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 ,所以要推出并鼓励三者养老模式的结合 。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而言 ,可以归结为家庭养老 、土地养老 、社会保险养老和社区养老四种 ,但地区老龄化严重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实属常见 ,所以以家庭养老为主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推行社区养老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养老储蓄 ,并且有步骤 、有重点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随着农村养老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新的模式也不断提出 ,如“家庭自我养老与家庭互助型养老相结合 、社会辅助”的模式 、广东地区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等 ,这些养老模式的出现是因地制宜的具体表现 ,不但提高了农村老年家庭的社会地位 ,而且也使农村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农村的养老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其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但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 、以家庭保障 、社区互动作为辅助的模式是不变的 ,这种模式必将成为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 。
四 、国外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同 ,养老模式不同 ;国家或地区不同 ,养老模式也会出现差异。“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是西方多数发达国家养老模式的特征 ,也正是此原因 ,他们国家社会承担了大部分养老问题 。所以 ,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福利建设 ,结果却出现了养老有保障 、经济发展出现阻碍的现象 ,瑞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45年二战过后 ,瑞典致力于建设“福利性国家” ,所以将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投入其中 ,结果导致瑞典的高度负债率 ,据数据显示 ,1982年 ,瑞典的国债达3 700亿克朗 。美国虽然将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用于军费开支 ,但还是低于用于老年福利的开支 ,数据显示,美国用于老年福利的开支也占财政支出的25% ,这远远超过了其国防支出的数额 。西方众多国家步入老龄化的时间都要比中国早很多 ,养老模式也经历了变革 。现代化技术的层出不穷 ,给发达国家养老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外的现代化养老机构屡见不鲜 ,然而 ,仍有很多老年人倾向于和子女居住 。据研究发现 ,很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心理很容易出现孤独感 ,失去了亲人的关心倍感失落 ,所以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有由养老院向家庭养老回归的趋势 ,社区养老也就应运而生 ,因为它是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于一体 ,所以逐渐成为老年人及家人关注的热点 。日本是亚洲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国家 ,日本政府于1950年代末开始对养老问题倍加关注 ,1959年的《国民年金法》 、1963年的《老年人福利法》和1982年的《老年保健法》成为日本福利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 。《国民年金法》将20~60岁的日本公民都强制纳入国民年金体系 ,加上各种各样的保险 ,老年人再不用担心无人赡养的问题 。《老年人福利法》的出台是日本养老社会化的开端 ,该法律规定了开展老年人福利的机构采取的措施 ,并将养老设施分为短期居住 、长期居住等 ,增添健康恢复型和疗养医疗型设施 ;《老年保健法》的出台和1989年的“黄金计划”标志着以“居家养老 、居宅看护”为特色的日本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 。2000年 ,日本高知县社会环境部和高知县立女子大学社会福利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进入21世纪以来 ,虽然日本经济发展仍处于世界前列 ,但其养老方式却依旧以居家养老为主 ,家庭养老是日本养老的传统 ,老年集体宿舍也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但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加速发展 ,使得家庭养老受到威胁 。新加坡成立于1965年 ,至今有40多年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底 ,新加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9% ,到2050年该指标将达62.5% ,2065年将达到历史最高72% ,之后开始下降 。新加坡政府官员早已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鼓励儿女与老人同住 ,并给予与老人同住的组屋提供便利和优惠 ,还有一系列的津贴计划 。1995年《赡养父母法》的出台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赡养父母”作为法律条文的国家 。由此不难看出 ,虽然国外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值得尊龙凯时·(中国区)人生就是搏!学习借鉴 ,但不得不说 ,在养老方式方面他们还要向尊龙凯时·(中国区)人生就是搏!学习 ,学习老祖宗传给尊龙凯时·(中国区)人生就是搏!的尊老爱幼的传统 。机构养老虽好 ,但也不能将家庭养老抛在脑后 。
五 、养老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当中 ,养老模式可以说是研究较为深入的领域 ,但亦存在一些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概念不确定性 。在养老模式研究中 ,家庭养老 、居家养老 、机构养老 、社会养老 、社区养老等概念最为常见 。然而 ,实际上在很多文章中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是一个概念,对于研究同一个模式 ,却有两个名称 ,这就给其他人的研究带来不便 。
权责不明确性 。家庭养老 、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 ,但很少有人对这些模式的权责进行划分 。
没有从老年人真实意愿出发 。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使得我国老年人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一些国企 、事业单位 、政府机关等退休的老年人拿到手中的退休金比一般工人要多很多 ,那么他们对晚年生活要求的质量就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 ,老年人对于养老模式也有自己的想法 ,但很少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
下一篇 :老年住宅开发的障碍 、难点以及应对策略分析